嗜堿性粒細胞的突出特點是胞質(zhì)內(nèi)含粗大、大小分布不均、染成藍紫色的嗜堿性顆粒。嗜堿性粒細胞顆粒內(nèi)含有組織胺、肝素和過敏性慢反應物質(zhì)等。 白細胞是血液中的一類細胞,當病菌侵入人體體內(nèi)時,白細胞能通過變形而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如果體內(nèi)的白細胞的數(shù)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體有了炎癥。人體中正常成熟的白細胞可以分為五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嗜堿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細胞,在骨髓內(nèi)分化成熟后進入血流。嗜堿性粒細胞胞體呈圓形,直徑10~12μm。胞質(zhì)紫紅色內(nèi)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規(guī)則的黑藍色嗜堿性顆粒,常覆蓋于核面上。胞核一般為2~3葉,因被顆粒遮蓋,核著色較淺。嗜堿性粒細胞數(shù)量增多多見于某些過敏性疾病、某些血液病、某些惡性腫瘤以及某些傳染病等。
嗜堿性粒細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細胞,在骨髓內(nèi)分化成熟后進入血流。正常值為百分值0~0.01或(0%—1%).絕對值0~0.1109/L.
嗜堿性粒細胞增高見于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罕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也常伴有嗜堿性粒細胞增高,骨髓纖維化癥、鉛、汞、銀、鉍等金屬中毒及苯胺、硝基苯等中毒時,溶血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惡性腫瘤等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也可見嗜堿性粒細胞增高。嗜堿性粒細胞減少因嗜堿性粒細胞在外周血中參考值很低,故其減少無臨床意義。嗜堿性粒細胞偏高點也無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