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時候家里都會準備很多羊肉,羊肉買的多了吃不完,大家會把羊肉做成各種各樣的食物,比如用羊肉涮火鍋,用羊肉炒菜,也可以做成羊肉汆打鹵,這是很常見的一道特色小吃,入口q彈,營養(yǎng)價值也是非常高的。
一說到面,大大小小的面的吃法還真是不少。就說這“十八澆頭”,如果由著性子來,每天都吃面,恐怕也得吃上幾天。更不用說除此之外,面的吃法還有很多。今兒個就說一種面的吃法。
“汆”字,上邊為“入”下邊是“水”。意思就是把食物放在水中稍微一煮,迅速撈出來的意思,北京人愛吃的冬瓜汆兒丸子,白菜粉絲汆兒丸子就是這樣。把肉剁成肉餡兒加上蔥姜汁再慢慢加水打成丸子餡兒,用手擠成丸子下到開水鍋里,只一會兒功夫丸子一變顏色飄上來就可以出鍋了。
同樣是“汆”,到了吃面條就念為“汆兒”了。若論北京面條,炸醬面當仁不讓地占有“京城第一面”的交椅,打鹵面與其不分伯仲,再要說講究一點的就是羊肉汆兒面了。
北京的羊肉汆兒面大致可以分為老北京漢民做法和清真做法。漢族比較常用的方法是先把羊肉切成薄片,用醬油、香油等喂入味兒,鍋底坐油,先熗蔥花炒白菜絲,然后趁熱在鍋中加水,水開以后把面條放進去煮,等面條快熟的
時候把喂透味道的羊肉片倒進鍋里筷子撥散,羊肉片一變顏色再撒上胡椒面就可以撈出來吃了。
不喜歡蔥花熗鍋味道的也有辦法,先把羊肉切成薄片加上蔥花和蒜片,一起放在碗里用醬油、香油喂好味道,再用白水煮面條,面條快煮熟的時候把碗里喂好的羊肉片和蔥蒜末一起放到鍋里用筷子劃散,等羊肉片變色以后立馬撈出。因為沒有用油鍋熗蔥花,所以吃起來口感清爽一些,沒有那么膩口。這種做面的方法有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倒熗鍋”。
無論是熗鍋面還是倒熗鍋,北京人習(xí)慣上統(tǒng)稱為“羊肉汆兒面”。
把羊肉片倒進面條鍋里迅速撈出來,這倒是很符合“汆”字的本意。吃羊肉汆面在數(shù)九寒天的時候吃最有感覺,本來面里面就有胡椒面,吃的時候再來點辣椒油,咬一瓣大蒜,辣上加辣!一邊吃一邊順著脖子往下流汗!雖然說吃羊肉汆兒面冬季最有感覺,但也并不是其他季節(jié)就不可以吃。其實現(xiàn)在什么都講究“冬病夏治”,其實吃也不例外。天熱的時候,吃上一碗汆兒面也是很舒服的。
老北京飲食文化結(jié)構(gòu)里,分為漢民飲食和清真飲食,清真風(fēng)味占有很大的比重。若論飲食傳統(tǒng)的保存,還是回民做得更好。在北京想尋找正宗的傳統(tǒng)小吃,南城牛街比較多且容易找到。這個話題自然不用多說。到了清真飯館吃羊肉汆兒面和漢民館子做得不大一樣。
北京人習(xí)慣上把吃面的澆頭也稱作“汆兒”。同樣是澆頭,鹵面和汆兒面的區(qū)別是鹵面的“鹵”要勾芡,吃汆兒面的“汆兒”是不勾芡的。